【校庆专稿】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之二:人才培
日 期:2019-02-11 作者:没有全剧终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次数:次
编者按:百廿载悠长学府,双甲子薪火相传。今年5月4日,北大将迎来120周年校庆。
120周年校庆在北京大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北大将以“成就·反思·未来”为主线,讲述北大故事、传递北大精神价值、反映北大改革发展成果。
如今,校庆大幕已启。为进一步营造浓郁的校庆文化氛围,北大新闻网编辑部特推出《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专栏,专栏将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精神传统、党建思政、国际交流、服务社会、后勤服务、北大医学、校园生活等十个方面,选取颇具典型性、代表性的120个关键词,以此为线索,为读者提供一个快捷了解北大历史传统、文化气象、精神魅力,尤其是百年校庆以来北大发展变化的窗口。
巍巍上庠,百廿星辰,人文渊薮,底蕴深厚。有关北大精神、历史记忆等相关文献浩如烟海,加上时间有限、认知有限,选取的内容难免有一孔之见,难免挂一漏万,难免以偏概全,希望读者诸君指正。
1、十六字方针(德才均备、体魄健全、守正创新、引领未来)
“贯彻‘德才均备、体魄健全、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方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北大的教育是为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奠基,要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成长体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潜力,更加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既刻苦学习、又快乐生活,既志向远大、又脚踏实地,既诚朴厚重、又奋发有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五·四奖章
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和“班级五·四奖杯”设立于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每两年评选一次,分别是北京大学授予学生个人和班集体的最高荣誉,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集体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迄今为止,北京大学已经连续开展了10届评选工作,共有93位优秀同学获得“学生五•四奖章”、62个班集体获得“班级五•四奖杯”。目前,新一届评选正在进行中。
3、创新创业
目前,北京大学已探索形成了集创新人才培养与输送主干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与课外活动支撑体系、创业训练与企业孵化实操体系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生态链。近年来,北京大学涌现出微能高芯、ofo、燕园德普、伏牛堂米粉、3W咖啡等一批具有标志意义的学生创业企业,受到各界广泛关注。2014年,北大荣获“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指导研发基地”称号,2016年入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4、暑期社会实践
2017年7月,由北京大学研究生会筹办、来自16个院系的20名硕博生参与的博士生服务团以“牵手中菲”为主题,应邀赴菲律宾调研。这是有32年历史的北大博士生服务团第一次走出国门。“中国精神学习宣讲行动”“北大青年教育扶贫行动”“高级团校学生骨干训练营”“研究生就业见习”“博士生社会服务团”……北大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置身时代潮头、扎根祖国基层,在深入社会、融入民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最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党史、明国情、知社情,孕育了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5、元培改革
1988年,北京大学首先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方针,拉开了北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幕。2001年,以蔡元培老校长的名字命名的“元培计划”实施。2007年,北大第一个非专业类本科学院“元培学院”成立。北大本科教育改革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在低年级进行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和自主选择专业制度”的元培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北京大学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全面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改革思路。
6、小班课教学
北京大学自2012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小班课教学的试点工作,推进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增强课程内容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师生互动和交流。每学期,全校有近30门专业必修课、通选课开展小班课教学,配套150个左右研讨型小班,100余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优秀教师长期参与到大班授课和小班课教学中。
7、博士生“申请-考核制”